羊城晚報記者 林園
  1995年的解放中路騎樓、2001年的廣州市兒童公園、鉤機推倒前的新祥右……一幅幅具有紀念意義的畫面,並沒有隨著他的辭世而淹沒在時光中。2012年12月12日,著名的廣州街坊李瑞然逝世,90歲的他被譽為“見證廣州拆遷最多並留下最真實最詳盡記錄最多的人”。一年後,人們將他的代表作製成明信片。悼念者聞訊而來,許多人一買就是幾套。
  照片製成明信片
  昨日上午,在越秀區文明路的巷子里,訪客魚貫而入。這是一家名為“浩天書店”的舊書屋,裡面藏有幾十年前的連環畫、歷史典籍等。昨天,訪客不是為了尋舊書而來,他們是為了故人而來。
  書屋的小院里,臨時搭建起一個小桌子,上面整齊地疊放著1000套明信片。明信片里的畫面,看起來似曾相識,那是老廣州城。那時還沒有那麼多高樓,有的是古樸的騎樓、騎單車的路人。這些都是李瑞然老人走街串巷用相機記錄下來的,被稱為“與鉤機賽跑”。
  昨日是李老逝世一周年,幾位街坊商量,選出他的代表作品,印成明信片出售。一旁的筆記本電腦,播放著李老生前的照片和故事。活動的策劃者之一駱媽媽也是小有名氣的廣州街坊,她因為拍攝廣州城的花草、製作廣州“賞花地圖”而被人熟知。駱媽媽介紹,為李老製作明信片是幾個月前就有的想法。她跟知名網友、廣州本土文化保護者“古粵秀色”商量後決定,趕在李老逝世一周年時,正式推出明信片。李老的兒子李易和“古粵秀色”負責明信片的設計和印刷,她負責後期包裝。
  一套8張的明信片中,一張是李易為父親畫的畫像,一張是李老的書法作品,其餘都是李老拍攝的老廣州城。“老人舉辦過影展,但那些照片,別人無法帶走。製作成明信片,能讓更多人熟悉他的作品。”駱媽媽說。
  銷售所得存“李瑞然基金”
  陳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,從大學時就對攝影和本土文化保育感興趣。昨天,他買了5套明信片,其中包括朋友托他專門過來買的。2011年,他曾經在恩寧路偶遇“掃街”的李老,“看到他的時候,我很激動。李老的照片,先不論攝影技術如何,他用他個人的記錄,把他想表達的很好地傳播出去,這很難得。”
  陳先生說,李老的照片,讓他思考城市發展和保留舊建築的關係。“有些細枝末節的東西,可能平時沒怎麼留意到。看到這些照片,會想著城市的拆遷是否有必要、是否值得、是否要那麼著急地去做一些事。”
  據瞭解,此次共印製了1200套明信片,其中200套用以贈送。為了讓更多人看到李老的作品,現場規定每人最多只能買5套明信片。每套明信片以8元的價格售出。銷售所得除去明信片成本外,將放入“李瑞然基金”。這筆基金可能用在以後老人的紀念活動中,也可能用來做慈善。駱媽媽透露,他們計劃接下來每年都挑選不同的照片,印製明信片,用以紀念李老。
  後生志願者自發參與懷念
  此次紀念活動,都是由熱心市民自發參與的。駱媽媽說,2008年,她從羊城晚報的一篇報道得知李老的故事。之後,她在影展遇到李老,聊天中才知道,兩人住得很近。在那之後,駱媽媽在“掃街”時,經常遇到李老,“他都是自己一個人出來,彎著腰走在街上,看上去身體狀況不是很好”。
  2010年時,有好長一段時間,駱媽媽在街上沒見過李老。著急的她還托人打聽,得知李老在那一年住過四次院。“2012年春節,我們一批志願者推著輪椅上的李老去逛西湖路花市,好多人都圍過來看他拍照。”駱媽媽說,正是李老的這種精神,感動著他們,“他是我的榜樣。我現在開始教我的孩子關心廣州。”
  明信片印成後,駱媽媽在微博上徵集志願者幫忙分裝明信片,馬上得到網友的熱烈響應。滿滿幾大箱、近萬張明信片,正是志願者們分兩批,裝到一個個塑料袋中的。
  在現場銷售明信片的小龍是90後,他也是通過駱媽媽的微博報名來幫忙的。小龍指著李老拍攝的洪德路騎樓街照片說:“我兩歲的時候,媽媽抱著我去這裡的百貨商店買衣服,那件衣服我現在還找得到。老人拍攝的照片,很多場景我都沒見過,只有我媽媽見過。她認識我老竇(父親)之前就去過了。”
  宋金峪  (原標題:“李瑞然是榜樣,我開始教孩子關心廣州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v08bvdiq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